20170921_174314.jpg

上個周末的亞太疝氣醫學會(2017APHS),

 

黃啟瑜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IMG_8374 拷貝.jpg 

大哉問~~ 現在西醫貴為現代醫學主流, 便是因為它是在一個系統架構上, 層層堆疊而起。 它給民眾的觀感是精確, 實事求是, 而且是有效率的, 如此便和"科學"的形象不謀而合。"醫學即是科學"乍聽之下似乎並無不妥, 它有著一套一套的教科書, 嚴謹的醫師養成, 背後還有無數的大型研究、論文來背書,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 首先先就臨床研究來說, 打個簡單的比方: 有一個新藥 "A"欲上市, 在藥品確認安全無虞後, 進入最後(phase III)的臨床測試。 基本上這個藥物到底有沒有效, 各國FDA及臨床醫師買不買單, 就是看這最後(phase III)研究的結果。 一般都是將病人分為兩組, 一組使用新藥 "A", 一組使用安慰劑或是其他藥物(沒錯! 就是我們國小自然課學的實驗組,對照組!)。 再來比較臨床上的效果, 存活率等等的.....在臨床上是否有看到統計學上的意義 。 如果統計之下確實也有好處, 是有效的, 那恭喜拉! 可以拿著研究報告向各國FDA敲碗說要上市啦!!   

  因此, 由此可得知, "醫學", 更精準兒點來說是"臨床醫學", 基本上可算是一門"統計學"!! 這也可以解釋,為什麼這個藥明明其他人吃了就有用, 可是我吃了就沒有用; 誇張點來說: 就算統計起來100個病人99個吃了有效, 你怎麼知道你會不會就是沒有效的那一個! 為什麼效果會不同? 那是因為每個人的解剖構造(anatomic), 生理代謝功能(physiological)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異, 病體 (細菌、病毒、腫瘤等等...)也有著許許多多的變異性, 異質性 (heterogeneity), 當然藥物本身進入體內的藥物動力學(pharmacokinetics)每個人也不盡相同。 許許多多變數相乘之下, 幾乎有無限種可能, 那怎麼能期待同樣的藥在不同人身上會有完全相同的效果。 簡單來說: 體質不同, 疾病也不盡相同, 當然效果就因人而異了

文章標籤

黃啟瑜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